百年土木
百年历程
当前位置:首页  百年土木  百年历程
致敬百年 · 历程 | 1950—1958年的土木工程学院
发布人:樊少勇  发布时间:2020-06-04   浏览次数:10

 百年土木

 与哈工大同龄

 一百年风雨兼程,铸就世纪荣光

 与共和国同行

 七十载砥砺奋进,谱写菁彩华章

 与新时代同步

 新百年扬帆起航,再创土木辉煌


 在庆祝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暨土木工程专业创建100周年之际,新栋梁特开设《致敬百年·历程》专栏,展示百年土木历经沧桑的风雨历程、感知百年土木励精图治的发展脉络,感受百年土木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致敬历史,期待未来。

 本期,让我们一同回顾1950—1958年土木工程学院走过的历程。


·195067

 中央就哈工大的办学方针专门给东北局发了电报。这封电报标志着哈工大的新生。因此,学校决定把67日定为哈工大的建校纪念日


·195010

 哈工大由中长铁路正式移交。此时的哈工大设有土木、机械、电气工程、采矿、冶金、化工、铁路运输等7个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哈工大设有土木、机械、电机3个系。土木系设有2个专业:房屋建筑和卫生工程。

工民建高年级中俄同学与苏联专家合影


·19519

 清华大学夏震寰教授受聘来校担任土木系主任,学校同时任命19498月哈工大从清华大学招聘来的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陈雨波为土木系助理主任。土木系调整专业设置后设城市房屋建筑、厂房建筑、暖气工程、上下水道和水利工程等5个专业,同时制订了相应专业的教学计划。一年后夏震寰调回清华大学,由从燕京大学调来的李德滋副教授接任土木系主任,陈雨波任副主任。

苏联专家奇斯加可夫讲授建筑力学及地基基础课程

哈工大第一位华人专业教师陈雨波

系主任李德滋(右二)、副主任陈雨波(右三)与苏联专家研究工作


·1952

哈工大首次在国内开设面向全国的建筑力学和结构工程等学科的研究生班。土木系逐步充实和扩建了工程结构、采暖通风、给水排水3个实验室。这是全国同类实验室中最早建立的。

20世纪50年代材料力学实验室内景


·1952年起

土木系翻译了一批苏联的教科书和专家的讲义,这些教科书和讲义对形成土木系各专业的教材起了决定作用,也推动和加快了全国同类专业的教材建设。

土木系教师翻译的部分苏联教科书


·19546

哈工大试行组织学术委员会。校长李昌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有50人,其中有土木系的李德滋、王光远、富延寿、张振铎、樊冠球、屠大燕、胡松林、唐尔焯等8人。以后补充委员,土木系又增加了陈雨波、朱厚生、张之凡、蔡秉乾、郭骏等5人。


·19547

 哈工大将外校派来学习的一批研究生留校工作,充实师资力量,其中留土木系的有王光远、胡松林、张之凡、钟善桐、唐旭光、朱聘儒等。


·1955年秋

 土木系的专业名称逐步明确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供热供煤气及通风、给水排水3个专业,成为哈工大土木系学科专业发展的三大支柱。这三个专业都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的。


19559月李昌校长(中)与苏联专家卡冈(右)、莫叶(左)交谈

哈工大1954—1955学年全体毕业生合影


·195510

 根据中央关于开展业余教育的批示,哈工大夜校部正式成立,共设3个专业,其中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招生36名。


·1956

 暑假前,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和给水排水专业有了第一届毕业生。这也是我国这两个专业的首届五年制的毕业生。国家考试委员会、苏联专家卡冈、约宁、波兰专家基谢认为,上述两个专业和当年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已接近了苏联和波兰的水平。

1956年土木系部分毕业生合影


·19572

 经高教部批准,哈工大与莫斯科鲍曼高等工业学校和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建立直接联系。


·1957

土木系举行了第一次土木工程科学讨论会,提出了30篇报告,这也是哈工大以系为单位举行的第一次科学报告会。

1957年建筑施工教研室全体教师合影


·1957

 国家实行新的技术职务认定制度,经高等教育部批准,哈工大首次对全校教师评定了学衔,其中13名教师被授予副教授学衔,土木系王光远、胡松林、陈雨波、张之凡等4人被授予副教授学衔

土木系首批被授予副教授学衔的教师(王光远、胡松林、陈雨波、张之凡)


·1958915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来哈工大视察。在李昌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土木系的土建设计院。邓小平询问了设计院承担的工作项目,详细观看了哈工大新建主楼模型。


·1958

 土木系新设建筑学(6年学制)、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道路与桥梁3个专业。并在新的形势下,筹备建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50年到1958年这9年间,土木系的发展是迅速的。在此期间,一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工大,主动选择扎根边疆、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学校赢得了“工程师摇篮”的称号。1957年,这支平均年龄27.5岁、几乎承担全部教学和科研任务的800余人的教师队伍被称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教学名师、学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