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应王凤来教授邀请,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大川教授以《房屋保险制度下结构安全检测鉴定系列工作的思考》为题,分享湖南“房屋保险+体检+养老”三项制度试点的宝贵经验。王凤来教授主持报告。

主讲人陈大川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会长。其研究方向聚焦结构鉴定加固改造理论与技术、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更深度参与了《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 等10余部国家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在行业内极具权威性。

2022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湖南等五省市部署房屋保险试点工作。湖南大学团队第一时间与太平洋财险展开合作,共同启动相关研发,成为全国最早实现 “高校与保险机构联合”的范例。
房屋保险:不是“赔钱”,而是 “提前买安全服务”
“大家对房屋保险存在一个误区,以为它只是用来理赔的,其实它的核心目的是让房屋‘不出事’。”陈大川教授一句话点破行业认知偏差。他展示的合作协议内容显示,农户缴纳保费的50%用于购买第三方“安全服务”—— 包括无人机高精度建模、现场安全巡查、风险处置建议等,“这就像给房子办了一张可续费的年度体检卡,定期排查隐患”。
三维实景“一张图”:让虚假鉴定无所遁形
讲坛现场,陈大川教授播放了一段房屋三维实景模型演示视频。画面中,任意一栋自建房的层数、结构形式、是否有扩建痕迹等信息都清晰可见。更关键的是,系统能随机调取该房屋的原始鉴定报告,与无人机实拍图片自动比对,一旦存在差异便会标注。
陈大川教授介绍,湖南大学团队曾用6个月时间对已鉴定房屋进行跟踪,累计发现底层承重墙被拆除、楼板开裂等高危问题。当地政府依据这些排查结果,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采取了强制避险措施,还对出具虚假报告的机构立案调查。避免了鉴定报告中漏项、数据造假或结论错误等问题。不仅让房屋信息"透明化",也让责任"可追溯"。
AI 助力“随手报险”:未来半年有望上线裂缝识别等功能
谈及未来规划,陈大川教授透露,团队正在研发“AI 风险识别” 模块。届时,业主用手机拍摄房屋室内的裂缝、倾斜、渗水等情况,系统就能自动比对该房屋的历史图像,快速给出 “继续观察”“建议复检”“立即避险”三个级别的提示,同时同步联动保险公司和街道平台,实现风险快速响应。
湖南拟推“全国最严” 鉴定资质标准
针对当前房屋鉴定市场存在的“低价恶性竞争”“临时注册空壳公司”等乱象,陈大川教授也给出了湖南的解决方案。他透露,湖南省已启动《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能力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拟明确要求:鉴定单位必须同时具备检测资质和甲级设计资质,且在册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少于5人——这一要求比现行国家规定更严格。值得关注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已赴湖南调研,该省制定的鉴定机构评价条款,有望被吸收进新的国家标准。


讲坛互动环节,多名与会人员纷纷围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交流探讨,陈大川教授均逐一耐心解答,同时王凤来教授也补充了专业性建议,现场反应热烈。
城市更新是目前国家重大需求,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在此背景下,陈大川教授的报告恰逢其时,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践路径。通过建立完善的房屋保险制度,结合定期“体检”、“保险”与全生命周期“养老”维护,能够有效提升既有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这套创新模式不仅为湖南试点提供了成功范例,也为全国范围内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湖大智慧”与“湖南经验”。